|
熱門新聞 |
|
|
|
|
|
新聞資訊 |
淺談絹花的歷史承傳 |
雙擊自動滾屏 |
發布者:鴻飛絹花網
發布時間:2010-5-11 15:15:52 閱讀:3504次 【字體:大
中 小】 |
絹花制作始于漢唐時期,在中國有著悠久歷史,既是古老的宮廷御用品,又是民間不可缺少的禮儀裝飾花卉。明清時期絹花品種繁多,質量上乘,形式多樣興盛于民間,北京著名的花市大街曾因此而得名。 關于絹花起源的時間說法不一,有的認為根據仰韶文化研究從盆栽花技術開始;有的則認為有了絲綢以后便產出了絹花;民間傳說隋煬帝命宮女在嚴冬季節剪綺為花瓣,裁緞為花葉,制成絹花插花,在宮里廣為裝飾。相傳唐玄宗李隆基寵妃楊貴妃左鬢角有塊傷疤,每天都有讓宮女采集鮮花戴在鬢角上,冬季鮮花凋零了,一個宮女用紗絹做成絹花獻給貴妃,絹花就成為楊貴妃的最愛,后來這種頭飾花傳到民間成為獨具風格的絹花。 15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制作花藝方面做了大膽的嘗試和展現,廣泛使用天然材料,如通草、蠶絲織物等絲綢原料制作花卉,并運用不同的工藝方式做成絹花、通草花等表現裝飾效果,如出土的漢代侍女頭上插的一朵菊花配四朵小花為飾。晉惠帝曾令宮人剪五色通草制花為飾。 隋唐時期(公元581至960年)可稱華夏花藝的黃金時代,帝王提倡,把農歷的二月二十五定為花朝節;文人雅士推崇,吟詩作畫。官方和民間都已經到了普及的程度。百姓日常生活中均以花為榮,以花為美,藝人們制作絹花、通草花、插花的技藝精湛嘆為觀止。唐朝愛花幾乎到了狂熱的程度,唐詩中許多關于花和插花的名句“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莫懷杏園悴憔去,滿城多少插花人“。周昉繪畫的《簪花仕女圖》再現了唐代婦女愛花的情景。 1972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縣附近的阿斯塔納古墓群中發掘出來的唐代高昌大將軍張雄夫婦墓出土的隨葬品中驚人的發現,唐人生活所用的物品中,絹花、點心、餃子、混沌等尤其是絹花的花瓣色彩造型、綢緞制作的葉子,形制幾乎與今日絹花無別(經考古專家認定,古墓為貞觀七年即公元633年)可見絹花起源于漢唐時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有根據的。 元朝定都北京時,已有生產絹花的行業,但規模不大。到明末清初絹花的生產制作才興旺發達起來?滴跞辏ü1693年)清宮內務府御用工廠所設的各種工匠作坊中設有“花兒作”專司綢縵絹紙等貢花、宴花、瓶花、頭花及花船、花車、花屋等形式繁多,五顏六色各式藝術插花等。到了清朝中期,絹花業更進入繁榮鼎盛時期。據《北平工商概況》記載崇文門以東的花市“各街市花莊及住家營花者約在一千家以上”。建國以后絹花技藝在國家的大力支持和藝人職工的努力下,突破傳統、推陳出新、不斷創新發展,使古老的絹花工藝大放光彩。 |
|
|
|